电码防伪的基本原理是:每件产品都有一组一的密码,被涂层封住,贴在产品本体或包装上。消费者购买商品后,可以通过拨打防伪查询电话、登录防伪查询网站及发送短信等方式,对密码进行真伪查询。如密码已经被多次查询过或者密码不存在于数据库中,则商品被认定为假货,如系**次查询,则被认定为真货。 现在已经发现的针对电码防伪的假冒商品,其制造者都多数是回收已用过商品的未查询密码,或者与有关部门或人员勾结,盗取厂家密码数据,即都是使用真码,而不是自编假码。而当前消费者对电码防伪商品的查询率不足千分之五,加之电码防伪以商品是否为**查询来确定其真伪这种方法本身存在缺陷,就给电码防伪的有效性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。假设某不法厂家针对某种电码防伪商品生产了1000件假货,并全部销到消费者手中。现在要对这1000件假货进行电话查询,来鉴别真伪,会有什么结果?这1000件假货也是每件都有一个“防伪”密码,对应于1000件真货的相同防伪密码。由于真货的查询率不足千分之五,因此查询结果将是:1000件假货中至少有995件将被告知系**查询,并被认定为真货。也就是说,当前电码防伪系统对假货的检出率不足千分之五。如果接着再对那995件真货进行查询,由于已被假货抢先查询,将全部被告知为非**查询,统统被判定为假货。 笔者就亲见一邻居较近遭遇的一件怪事。他家买了两盒某**厂家的补钙药片,与以前服用的同品牌同型号产品相比,包装上印刷粗糙,笔画粘连,脱印之处比比皆是;说明书中还能找到文字错误;钙片色泽,外形,口味均有问题,而且每片重量仅为说明书上标称重量的四分之三。立刻刮开涂层,打电话对密码进行查询,结果一盒已在四天前被查询,当然判定其为假货而退掉,然而另一盒同样地一脸假象,却因被电话语音提示告知是**查询,只好当真货接受。